农工党中央日前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递交提案,建议应一体化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东北农业现代化,通过土地利用的高度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科学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提案提出,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约6.21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约2.96亿亩,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6.140, -0.13, -2.07%)生产加工基地,粮食产量占比超过1/4,商品量占比1/4,调出量占比1/3。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重要战略资源,也是东北振兴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
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尚未在国家层面立法,还存在刚性约束机制有待形成、资金投入及统筹力度不足、集约化程度较低、政策合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提案建议,一是建立最严格的黑土地保护机制。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参照国家生态保护区机制,在高品质农业特区设立黑土资源保护区。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支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加大黑土非法交易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斩断利益链条。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将自然资源执法纳入综合执法体系,形成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相适应的严格执法监管体系。
二是完善黑土地保护经费支持政策。统筹建立稳定的黑土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在坚持中央财政纵向补偿基础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粮食调出量和调入量为基准核算补偿标准,不让承担耕地保护地区“吃亏”。完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生态保育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和加大补贴力度,实现补损平衡。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建立土壤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让黑土地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固碳减排、黑土有机质含量提升多赢。
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智能化发展。鼓励集约化经营,鼓励种植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化农场发展,积极推广新型农业合作化,提高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规模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在规模化前提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粮头工尾”为方向,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优粮优价”,支持东北地区统一打造“东北大米”粮食品牌,提高品牌辨识度。调整相关限制性措施,鼓励和规范汉麻产业发展,支持东北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汉麻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是增强黑土地保护政策合力。因地制宜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政策体系,对涉及黑土地保护的各类项目资金进行统筹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切实发挥政策集聚效应。升级改造高标准农田,允许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将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标准提高至亩均3000元左右。结合农业科技区域性特点,支持在东北设立国家黑土研究院,统筹央地科研力量,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注重统筹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改变重水利建设轻土壤改良的传统路径,探索建立“重大工程+技术配套”治理模式,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拓展东北地区粮食增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