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刚刚过去的2021年,重庆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三农”成绩单。
这一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019.8万亩,粮食总产量218.56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市的300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16.2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目标任务,创13年来粮食产量新高;生猪产能提前半年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份水平,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这一年,全市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出台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向“两群”17个区县、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派驻35个产业技术指导组,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这一年,全市循序渐进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6.8万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9%,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所有区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离“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这一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一年,全市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8%;创新“民情茶室”等村民协商议事形式,化解矛盾纠纷20余万件;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3.3万余名;累计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9个,打造平安示范村社1000个,农民群众安全感有效提升。
……
这一年,全市“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为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去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强 产业兴旺取得新进展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市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县的粮食生产责任机制,成立粮食“三稳”工作专班,分区县、分水稻等重点作物品种,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分解到乡镇,落实在田间地头。
为此,各区县党委政府坚定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从讲政治高度把粮食生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广泛应用农业机械等,在巴掌田里扎紧“米口袋”。如今,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1498万亩,“千年良田”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53.5%。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乡村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
每年九十月份,汇达柠檬集团副总经理徐小玲要为销售忙着到全国各地去洽谈客户,而今年不同的是,她不再为此事着急。
原来,该公司今年新推出了一款柠檬加工产品——柠檬料理汁,不仅解决了鲜果销售的困难,同时还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如今,通过柠檬鲜果的精深加工,汇达柠檬已实现从果皮、果肉、果油到果籽的“榨干吃尽”,经过精深加工的柠檬,身价涨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成了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地块零碎,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向全产业链要效益,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此,我市将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
去年以来,我市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出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等,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全市累计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等优势特色产业3100余万亩,创建三峡柑橘等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万州区等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7个100亿级、8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分别编制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和图谱,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我市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关键问题,构建从创新源头到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
比如,针对创新要素集聚不够、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矩阵上下功夫,成功争取到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在重庆布局,并组建了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控、养殖环境与工程、大数据5个领域14个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农村部门携手实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科技合作项目7个。此外,还积极培育万州区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等特色平台。
同时,我市把实施种业振兴工程作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标准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加快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区域性畜禽基因库。推动荣昌猪、大足黑山羊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全市自主研发粮油品种推广面积占比提高到70%以上,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农村美 基础夯实乡村更宜居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以来,我市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奉节县云雾乡屏峰村六组村民刘金培家,冲水式厕所干净整洁,墙壁四周贴满白色瓷砖。“改厕后安逸多了!”刘金培高兴地说。
农村改厕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头戏。去年,全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同时,为让“方便”的事更方便,我市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农村改厕建设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户厕规划、设计、建设、粪污处理、维护管理以及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真正做到改一户成一户。
农村改厕只是我市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方面。按照《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逐步向自然村(组)延伸,农村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从全面推开到整体提升转变。
除了乡村生活环境的提质升级外,在生产环境上,我市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化肥农药持续减量,深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化肥农药连续5年“双递减”,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0%、87%以上。
在生态环境上,我市牢牢把握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持续深入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长江禁捕渔政执法能力提升等专项行动,全力巩固维护“四清四无”禁捕成果,进一步营造“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秩序。
与此同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要建物又要树人。去年,我市在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也提出了一揽子计划。比如,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水平,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等,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农民富 收入增加日子更红火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村民喻德兵对此感受真切。
1月13日,喻德兵叫上村民一起到菜园子里摘菜。“老喻,这两年赚了不少钱吧?”未到地头,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还行还行,全靠大家帮忙。”喻德兵挥挥手,哈哈大笑。
平安乡曾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现在这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2018年以来,乡里开始探索经营主体与农户联营的模式,让农户至少具备流转土地固定红利、惠农直补、财政资金持股红利、本土务工四大增收渠道,农民不仅变成了股东,还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拓宽了增收的路子。
曾是贫困户的喻德兵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8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说服62户农户入股承包地300亩,并租赁32户农户承包地130亩,扩建生猪养殖圈舍3000平方米,建蔬菜大棚22亩,走上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种养结合的合股联营之路。当年,喻德兵的公司与合作社年总收入达650万元,纯收入达170万元。而在他那里务工的村民,也都有了好几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变”改革激活了“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对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去年,我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更多行政村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数据显示,我市68个乡镇全域推进,新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1643个,累计达到2234个、占全市行政村的24.3%。
截至目前,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全市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3.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1亿元,3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
链接》》
数读重庆“三农”发展成就
● 全市种业行动深入实施,创建国家认定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4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组建水稻、生猪等种业科企联合体10个。
● 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43.3%,建设生猪、柑橘、脆李等7个区域性单品种大数据管理平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
● 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培育名牌农产品314个、累计达1123个,“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授权637个产品。奉节脐橙品牌价值182.8亿元,位居全国橙类品牌第一方阵;涪陵榨菜品牌价值147.32亿元,产品畅销全球53个国家或地区。三峡柑橘、三峡天丛、三峡云菊、三峡蜂蜜等“三峡”系列区域品牌加快培育。
● 全市农村厕所革命扎实开展,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14.1万户,完成农村公厕建设250座、累计建成3327座,农村厕所普及率达84%;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32个、累计达1239个。
● 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6万名、家庭农场3.26万个、农民合作社3.77万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57家。
● 全市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54个,签约额1307.1亿元,同比增长21.95%,较2019年同期增长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