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淮河码头冷风呼啸。虽是晌午,蓝冠测速 卸船机的“钢爪”未曾停歇,不断伸向停泊在岸的运煤船。一爪下去就是5吨,伴随着全自动、封闭化的管线,黑色的煤炭直接进入两公里外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储煤仓。这里是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淮南是全国重要煤电基地之一、“皖电东送”主战场,其煤炭探明可采储量148.8亿吨,“皖电东送”机组装机容量982万千瓦,占安徽“皖电东送”机组装机容量的72.5%。与想象不同,园区内不仅很难瞅见扬起的灰尘,也难以闻到刺鼻的气味,甚至看不见煤炭的身影。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坤说,随着煤炭减量替代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资源型城市淮南扬“煤”所长,蓝冠登录 跳出发展依赖高碳的路径思维,该园区正在培育壮大一批以中安联合公司为龙头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且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项目。在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公司里,“黑”煤摇身一变成了“白”颗粒。该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汪泽强介绍,煤炭先经过7台东方炉组成的装置气化,变换成液态甲醇,再经过甲醇制烯烃装置,最终生成可用于家电、汽车等生产企业的聚乙烯、聚丙烯等白色颗粒。“从挖煤、运送电能,再到生产化工材料,煤炭身份的转变助力淮南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黄坤说,这种转变大大提升了煤炭附加值。耗资12.5亿元的污水处理装置,让中安联合公司实现了生产污水零排放。12月17日下午,记者走访看到,一个个水泥砌衬的反应池、沉淀池相互连通。装置负责人王维保说:“我们通过微生物反应处理掉污水中的有机杂质,将高盐废水分离浓缩,得到的氯化钠、硫酸钠作为工业副产品对外销售,蓝冠平台官网 而过滤后的纯水再进入系统循环利用。”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里,企业之间互供等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的探索,正在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安联合公司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混合碳四碳五已经向园区内相隔不远的安徽嘉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应了近一年。作为一家专业致力于苯乙烯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安徽嘉玺在煤化工产业链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公司副总经理陈亚飞说,他们与园区内多家企业有关联,除了中安联合公司外,生产的苯乙烯也是部分企业的生产原料。此外,为了降低排放量,该公司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和余热回收利用,减少污水和烟气排放量。在园区内还有一些补链强链的新项目。安徽摩纳珀里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资5000万元,聚砜、聚醚砜等材料实现小规模工业量产。“以往不粘锅涂层、医疗透析膜等所需的高性能工程材料不少需要进口,目前我们通过科技攻关,已经实现每月50吨左右的产量。”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东说,“我们看好未来的市场,明年计划投资15亿元进行二期建设,以高分子材料为中心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黄坤说,近年来,淮南在积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园区在招商选商时以安全可靠、环境友好和优质高效为导向,推进煤化工产业朝着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截至目前,园区签约实施推进项目达到30个,预计今年产值将达86亿元,同比增长将超过60%。
长岭炼化在集团公司加热炉能效测评专项检查中,蓝冠登录 各加热炉热效率平均指标为94.39%,总分排名第一
图为岗位操作员配合管理人员精细调整加热炉燃气法兰差压,蓝冠平台官网 确保燃气流量得到精准控制。吴 敏 摄
□张 勇 王雯倩
加热炉是炼化装置关键的热源设备,蓝冠测速 燃气等消耗约占炼厂总能耗的30%,属于典型的能耗大户。如何优化提升加热炉运行效率成为长岭炼化技术团队的重要课题。自3月大检修开工以来,他们围绕降碳减排、提升热效率、管控能耗3个方面,消除炼化装置加热炉运行瓶颈,提高加热炉能效。在近期集团公司加热炉能效测评的专项检查中,各加热炉热效率平均指标为94.39%,最佳指标达到94.87%,年度测评总分排名第一,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节能创效全优,装置绿色运行水平大幅提升。
完善设备缺陷确保烟气达标排放
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对加热炉的日常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焦化装置加热炉外排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经常不稳定,出现超标现象,很让人头疼。” 催化焦化片区长冯虎成说。
为了实现加热炉外排烟气的稳定达标排放,技术团队围绕完善设备缺陷展开攻关,多次联系厂家,对加热炉火嘴进行清理、更换,并蹲守现场,指导设备研究所调试一氧化碳测量仪表。
经过现场检测和数据收集,技术员吴国亮从炉膛压力控制、炉膛温度、排烟温度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原因,采取适当调整燃气大小、风门开度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最终使一氧化碳排放下降75%。
针对类似一氧化碳排放不稳定的现象,加氢装置技术员李佳田主动查找资料,与厂家讨论解决方案,通过改造燃烧器喷嘴结构,调整加热炉不同运行负荷的控制参数,烟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得到有效控制,含量降至1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以内。
反复寻找症结提高加热炉热效率
“加热炉热效率提高一个单位,装置的运行效率就会高很多。”冯虎成说。技术团队以提高热效率为重点课题,分析加热炉各周期各阶段的运行数据,制定作业指导书,组织班组以0.01为单位细调排烟温度、氧含量等关键数据,一遍又一遍,在调整和试验的反复切换中寻找症结。
在调整试验中,他们发现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的关键在于降低排烟温度和过剩空气系数,减少炉体表面的散热损失。他们及时调整燃气量和风门开度,确保燃气消耗、氧含量等指标达标。针对雨天加热炉燃气消耗量大增的实际情况,加氢装置专业人员增加加热炉顶部的雨水导流孔,成功解决了炉顶雨天积水问题,加热炉热效率稳步提升。对于加热炉火嘴燃烧不佳、看火门未关严、点火孔盖缺、燃气压力偏低等问题,他们开展加热炉火嘴分班负责制,运行部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并考核。
与此同时,长岭炼化技术团队与班组同步摸索可能影响加热炉热效率的日常操作,制定加热炉优化操作规程,要求班组每次巡检都要打开看窗检查炉膛火盆火焰情况,并根据实时情况调整燃气量、风门开度,或联系维保单位清理火嘴,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管控关键操作点降低燃料单耗
燃烧器是加热炉燃气充分燃烧的关键控制设施之一。但由于操作人员调整方式、方法不统一且缺少标准,经常造成燃烧器无法充分燃烧并导致燃气消耗量偏高。针对此问题,运行部技术团队组织班组开展加热炉专项培训,并在每班设立两名兼职司炉工,实行专人负责,确保燃气充分燃烧。
技术团队从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对部分加热炉实施节能改造,如更换低氮火嘴、调整热管角度等,大幅提升节能效果。他们要求班组加大加热炉运行隐患排查力度,仔细检查每个点火孔和看火门,对点火孔缺失处及时进行补新,及时修补脱落的看火门保温层,提高设备完好率,增强全员节能意识,助力节能创效。
同时,他们通过实行“日采集、周讲评、月考核”的竞赛方法,将加热炉火嘴的日常清理、火嘴燃烧状况调整等任务分解至基层班组,各班组负责责任区火嘴的清理及恢复,不断优化加热炉的运行工况,保证加热炉的安全运行,降低燃料单耗。
航拍山阳县食用菌产业园。 南报融媒体记者 吴彬摄
陕西商洛柞水县西川,蓝冠平台官网 是蜿蜒在秦岭山脉间的一条沟域,昔日交通闭塞,周边山村穷困。如今,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柞水木耳小镇所在地。陕西秦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全年种植着各类木耳61万袋。小木耳,俨然成为大产业。
在商洛广袤山间林地,特色农产品丰富,却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依托苏陕协作,南京正在商洛推广现代农业种植经验,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激活当地“山沟经济”。
今年以来,南京先后对口帮扶商洛52个农业项目,蓝冠登录 涉及项目总投资100542万元,采购、帮助销售商洛市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4.34亿元。
山下种菌——现代化种植供销两旺
12月8日,记者走进秦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大棚,一批生态黑木耳正在菌棒上“探头”,眼前的金木耳也如花朵般光彩夺目,玉木耳则似洁白的玉坠挂满枝头。附近村民三两一排,在菌垛间来回穿梭忙着采摘。
一旁的精深加工区,一朵朵木耳通过传送带在日产3万袋成品、国内最先进的一体包装机上进行着分拣,完成智能称重、包装、封口、打码等智能化操作。
“这几年,我们已发展出集木耳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文化体验、多元销售于一体的木耳全产业链。”秦峰农业董事长吴小军介绍,企业现在建有木耳钢架大棚17栋2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车间达1200平方米。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吴小军说,在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挂职干部的支持下,秦峰先后在南京市区和高淳区建成8家协作实体店。每个月,蓝冠测速 还会有4000多盒新鲜木耳发往南京,上架盒马鲜生各超市。
在山阳县高坝店镇,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苏陕协作投资建设的山阳县食用菌产业园,建成年产6000万袋木耳菌袋、1200万袋海鲜菇和1000吨食用菌的生产线,1万余户脱贫户“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1.2万元。
目前,南京聚焦商洛当地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终端销售、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信息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已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9060万元,助力实施木耳产业项目24个,拉动投资4.36亿元。
山间采蜜——订单农业富民增收
最近几天,脱贫农户郑成位陆续收到了8万多元的货款。在栖霞区对口协作商洛市商州区共建的脱贫产业示范园,园内企业商洛福之兴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收购了郑成位今年采收的2400多斤蜂蜜,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之前一直在西安打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2018年开始,选择回到村里专心养蜜蜂,但销路一直不畅,价格也上不去。现在靠着销售公司的订单,收入增加了不少。”郑成位高兴地说。
在郑成位家所在的三岔河镇,此前蜂农都是家庭养殖,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养殖技术,蜂农辛苦一年收入依然有限。三岔河镇镇长孙为艳介绍,栖霞区对口帮扶商州区,从南京招引来福之兴后,蜂农们有了强大“后援团”,全镇现在已有35户养蜂大户加入养殖基地,不再为订单发愁,秦岭深处的“百花蜜”渐渐“飞”出大山。
“依托苏陕协作,我们给蜂农提供定制蜂箱,定期上门提供指导。”商洛福之兴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坤拿起寄养箱展示品告诉记者,当地此前的蜂箱都是单次采蜜,而现在的蜂箱通过离心式取蜜法做到了多次提取,一年可以采蜜7—8次,产量提高70倍,订单量也跟着提升一大截。
除了蜂蜜生产销售,福之兴还在商洛建起农副产品收储网络中心,与农户建立稳定订单,对接华润、永辉等大型超市销售农副产品,实现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山顶种树——科技帮扶结“硕果”
沿着山路走上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石家山,随着海拔升高,云雾缭绕间,一片片茶园逐渐映入眼帘。
“柞水本不生产茶,历史上虽有过短暂种植尝试,但没有成功。2019年,高淳区帮扶柞水在山上开展‘南茶北移’尝试,让一片荒山变茶山。”柞水县杏坪镇党委书记阮鹏感动地说,适宜的土地找到后,支援资金随即到位,茶苗运来了,技术专家也请来了。
今年是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赵福荣在茶园工作的第四年,看着眼前层峦叠嶂的茶园梯田,他感慨万千。“一到柞水,团队重点突破茶苗过冬难、管护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引入龙井43号、金萱等5个耐寒耐旱优质茶叶品种。”赵福荣介绍,技术团队把茶种由直播改成移栽,种植季节也换到了春天。在茶山上,高淳支农队还使用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解决灌溉难题,并套种经济花卉夏季遮阴,散养鸡、鸭、鹅给茶园供肥。
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赵福荣和团队已在当地培养出一支本地队伍,30多名当地村民成长为技术骨干,向更多种植户传授种植经验。
如今,茶园已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015万元,种植茶苗2090亩。今年3月底,第一批小范围试验出产的茶叶均价达到每斤1000多元,当地合作社第一笔就赚了8万元。
去年,南京、商洛两地科技部门还精心组织,推广优良薄壳山核桃品种引种。在丹凤县棣花镇许家源核桃主题公园,160亩薄壳山核桃长势良好。
“有了南京农业专家的指导,项目进展一直很顺利。”农业园总经理王晓勇说,特别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83岁高龄的李永荣老师带来了他奋斗20余年的栽培管护技术以及种苗,田间管理每个环节他都进行指导。
目前,商洛已经形成了《薄壳山核桃建园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培训技术人员达90余人,薄壳山核桃产业正在商洛进一步“生根发芽”。
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蓝冠平台官网 是2003年开发建设的自治区级开发区,是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国家呼包银榆经济带、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重要产业区,综合经济实力在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中位居前列。园区总规划面积103.31平方公里,现已完成开发面积24.7平方公里。
近年来,托克托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水煤组合优势、电价比较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紧紧抓住自治区打造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机遇,蓝冠登录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所有企业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0600人,间接带动约3万人转移就业,对全县财政贡献率达70%以上。
为满足园区今后发展需要,蓝冠测速 优化园区化工产业布局,推动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引导化工企业入园发展,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规范标准、细化流程,提升化工产业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园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安全应急装备保障水平,现委托编制工业园化工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
优化园区化工产业布局,推动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引导化工企业入园发展,上下游配套。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规范标准、细化流程,提升化工产业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园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安全应急装备保障水平。
株洲“985”上线啦!
这个“985”并非国内一流的大学,蓝冠注册 而是指株洲的休闲农业企业注册登记数。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985家,预计全年经营总收入达18.9亿元。
休闲农业的拔节生长,打开了乡村发展新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其农民参与度高、产业关联性强、行业覆盖面广的特点,无疑站在了乡村振兴的风口。”12月20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10年新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23家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最早有个“土味”称呼——农家乐。
早在10多年前,蓝冠测速地址 荷塘区仙庾岭片区的农户,抓住了城里人来此踏青游玩“没地儿歇脚”的机遇,把屋内屋外简单翻修,推出“吃饭、打牌、钓鱼”等娱乐项目,刮起了“去农家休闲”的阵阵春风。
2011年,我市制定《株洲市“十二五”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谋划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产业带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鼓励休闲农业发展的八项优惠政策。
这之后,株洲休闲农业迎来井喷式发展,蓝冠平台官网 一批批农人、一笔笔资金,相继流入休闲农业领域。数据显示,仅2011年全市就新增休闲农业企业19家,总数达到262家。
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曾庆明改行了。他回到老家炎陵县密花村,利用自然资源和国家有关林权流转的政策,修建和完善林区公路,发展高标准笋竹两用林,同时开发林下种养殖业,创办“密花生态园”,建成了集休闲、旅游、客家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基地。
种葡萄的殷水安坐不住了。从小小的葡萄园起步,他整合资金项目,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相继建成了农业产业、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培训、农业示范推广等多个体验园区,打造了一批以增强青少年户外活动能力及家庭亲子关系的娱乐项目,一跃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十年磨剑,株洲休闲农业开出大船。目前,全市985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省三星级以上农庄80家,其中有省五星级农庄35家、国家五星级农庄10家。
“悠移庄园、万樟农业科技园、虎源山庄、百园嘴山庄、华亿庄园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特色休闲农业企业,正在引领市民消费新风尚。”市农业农村局休闲农业科负责人段国平介绍,从单一的餐饮服务,到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转变,我市休闲农业功能更加多元合理。
保持新鲜感,打好“差异牌”
就在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建设30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美带动旅游旺,休闲农业已经站在风口。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市休闲农业虽然遍地开花,但也存在盲目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多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更多时候,我们是凭着一腔热情,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家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老百姓“眼要看什么、嘴爱吃什么、脑想学什么、手需玩什么”需求持续变化,需要企业持续拓展内容保持新鲜感。
面对现实诉求,一些休闲农业企业主动走上了融合之路。
位于醴陵市的荷花里农庄,以社区为主导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社区+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合股投入上千万元,流转千余亩土地,打造千亩荷花与苗木基地,做好乡村旅游的文章。
芦淞区枫溪大桥东桥头百园嘴山庄,也做起了“餐饮+”的文章。去年,山庄重新规划布局了“快活林”,涉足户外婚庆、私人生日庆祝、公司团建等业务,逐渐在竞争激烈的休闲农业中站稳脚跟。
“谁具备明显的特色、谁有丰富的业态,谁的企业才能成为更多人的心之所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乡土味”,关键是要打好发展“差异牌”。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布了《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1年)》。
据悉,蓝冠平台官网 为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该目录,涵盖共性通用技术、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等15大类152项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
共性通用技术有41种,其中循环水处理技术6项,蓝冠测速地址 循环水冷却及回收利用技术4项,高盐废水处理技术10项,智能用水管理技术8项,非常规水利用技术7项,节水及水处理装备6项。
石化化工行业节水技术有34项:
化工废水循环利用工艺,
钛白粉酸性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备,
一种间苯二甲腈干法捕集装置,
大直径、耐污染、高通量陶瓷膜油田回注水处理技术,
炼化企业水平衡测试及优化分析系统软件,
炼油催化剂综合废水处理回用技术,
离子膜螯合树脂塔再生废水回用技术,
钛白粉废水多级吸附及脱盐再生回用技术,
煤化工废水处理回用技术,
固碱蒸发碱性冷凝水处理技术,
石化污水气浮生化过滤再生回用成套技术,
石化节水减排成套集成工艺,蓝冠注册
炼油废水COBR 深度处理及电渗析脱盐组合工艺
全高钛渣钛白粉生产水洗工艺技术,
石油开采污水分子筛处理技术,
高温高盐高硬稠油采出水处理回用技术,
凝结水活性分子膜超微过滤组合多官能团纤维吸附技术,
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
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
聚合物驱含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煤化工废水处理及回用集成技术,
化工废水制水煤浆工艺集成技术,
干法加灰技术,
氯碱企业浓水回收利用技术,
水合肼废盐水回收利用技术,
聚氯乙烯母液废水零排放集成技术,
高盐化工废水资源化膜集成技术,
双膜法聚氯乙烯离心母液回用技术,
乙二醇冷凝液回收利用技术,
炼油污水集成再生回用技术,
水平带式滤碱机节水工艺,
高含水油田就地分水技术,
火电脱硫废水与氯碱化工工艺联动耦合处理零排放技术,
海上平台生活污水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技术。
近期,全球各大化工上市公司相继公布2021年度三季度财报,本文整理50家大型化工企业的业绩。
欧洲巴斯夫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97亿欧元(约2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亿欧元,主要得益于各个业务领域价格的大幅提升。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收益为28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亿欧元。净收益为13亿欧元,较去年同期高出34亿欧元。利安德巴赛尔工业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营收12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67.76亿美元。当季净利润17.6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14亿美元。林德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76.6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68.55亿美元。当季净利润9.7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亿美元。法液空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58.34亿欧元(约65.7亿美元),蓝冠测速地址 上年同期为49.8亿欧元。科思创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43.02亿欧元(约48.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7.6亿欧元。EBITDA利润8.62亿欧元,上年同期为4.56亿欧元。净利润4.72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79亿欧元。赢创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较2020年同比增长33%,达38.7亿欧元(约43.6亿美元)。调整后净收益增长45%,达2.69亿欧元。调整后EBITDA较2020年同比增长24%,达6.45亿欧元。索尔维2021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25.73亿欧元(约2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1.03亿欧元。季度EBITDA利润5.99亿欧元,蓝冠平台官网 上年同期为4.73亿欧元。季度净利润2.73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76亿欧元。汉高集团2021年第三季度名义销售额增长1.9%,达到50.92亿欧元。前九个月,名义销售额增长3.7%,达到150.19亿欧元。阿科玛集团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23.98亿欧元(约2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9.08亿欧元。EBITDA利润4.74亿欧元,上年同期为3.07亿欧元。调整后的季度净利润2.58亿欧元,上年同期为1.09亿欧元。帝斯曼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额22.99亿欧元(约25.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9.61亿欧元。季度调整后的EBITDA利润4.49亿欧元,蓝冠注册 上年同期为3.83亿欧元。朗盛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强劲,销售额同比增长33.5%,达到19.51亿欧元(约22亿美元)。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公布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上半财年业绩。当期营收85.86亿英镑,比上年的69.79亿英镑增加了23%。营业利润2000万英镑,比上年同期的6800万英镑下降了71%。
12月10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蓝冠测速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燃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蓝冠登录 饲料化和基料化……我国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研发出各类秸秆“替N”产品,即用秸秆可以替代传统木材、煤炭等产品,契合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助推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这个电厂一天“吃掉”1000吨玉米秸秆
在皖北地区,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引领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正在各个粮食主产区悄然兴起。曾经将农作物秸秆“一烧了之”的现象已经不见踪影,代替“狼烟滚滚”的是各式各样的秸秆利用新途径,而燃料化利用则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每天收购秸秆及林业废弃物1500吨左右,要焚烧约1200吨,其中玉米秸秆大概1000吨。”泗县深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强说,该公司总投资3.55亿元,2018年注册成立,去年7月并网发电,年发电量2.8亿千瓦时,年处理秸秆及林业废弃物约30万吨,增加农民收入1亿元左右。初冬时节,在地处皖北地区的泗县深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内外,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运送玉米秸秆或其他林业废弃物的车辆来来往往。这些秸秆经过一系列程序后,“转化”为电流,然后输送到电网,照亮千家万户。
秸秆发电已成为一些地方“变废为宝”的新产业,有效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农作物秸秆约10.4亿吨,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国家秸秆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彭飞说。
据彭飞介绍,蓝冠平台官网 我国各地近年来积极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工作,研发出各类秸秆“替N”产品,即用秸秆可以替代传统木材、煤炭等产品,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助推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国能寿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全年秸秆等燃料用量约25万吨,主要收购区域为寿县当地及周边县区,年发电量约为2.2亿千瓦时,折合标煤约12.75万吨(每吨燃料折合标煤0.51吨)。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广强表示,秸秆发电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优化地方的能源结构,并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介绍,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两利用”产业,去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困难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两利用”产业年产值超400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0家。全省共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1049处,实现粮食主产区标准化收储中心全覆盖。建成生物质电厂50座,装机规模146万千瓦。
“随着公司的建成投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张国强表示,生物质发电不仅解决了秸秆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处理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更重要的是,生物质的碳捕集和封存特性,使生物质发电基本实现了零碳排放,因此它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百变”秸秆助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以前通常是一把火烧了,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拿起由农作物秸秆做成的杯子,在农业领域深耕20多年的高荣说,“现在秸秆成了‘宝’,我们想着法儿把它利用起来。”
作为安徽省南陵县科硕秸秆加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高荣俨然是个“秸秆通”。“我们一年能用掉约3万吨水稻、小麦、油菜等各类农作物秸秆,有力推动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他说,经过秸秆粉碎、提炼纤维、高温打浆等环节后,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秸秆环保餐具、秸秆日用品等,进入千家万户。
带着秸秆新产品,高荣参加了前不久闭幕的2021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为期两天的博览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以“资源化利用 产业化发展”为主题,总布展面积3万平方米,吸引了省内外920家企业参展,其中,489家企业实体展示,431家企业线上展览。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博览会现场签约秸秆综合利用项目79个、签约金额81.1亿元,覆盖肥料化、饲料化等重点利用领域,以及收储运、机械制造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五年来,在博览会平台带动下,一批国内领军企业入驻安徽省,重点签约项目354个,落地开工321个,完成投资340亿元。
高荣的这些秸秆新产品不仅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也给他带来了新商机。“我们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上马了6条生产线,已经开发出200多种秸秆新产品。”高荣告诉记者,几家大型配餐公司负责人看中了秸秆环保餐具,跟他洽谈合作事宜。“这坚定了我投资的信心,下一步准备增加生产线。”
此次博览会上展示品种近3000种,既有产品技术,也有创新模式和最新装备。在科技赋能下,秸秆“百变”出精彩纷呈的新产品,成为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畅销品。不断涌现的秸秆新产品,是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见证者”。
杨增权表示,安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4800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5600万吨。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安徽模式”。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以上。
不仅安徽,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在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供需衔接,提高技术支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内蒙古加快开展秸秆回收储存工作,让过去焚烧处理的污染源变成环保节能的新资源。河北省南皮县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走出国门的秸秆产品改善生活品质
记者走访发现,秸秆“百变”的产品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青睐,也受到国外消费者追捧。在安徽省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秸秆变成造型独特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的秸秆花篮、秸秆果盘、秸秆收纳筐等,让人大开眼界。
“我们的产品出口到美国、丹麦、德国等10多个国家,今年的产值预计将达到6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磊说,近年来,该公司对各类农作物秸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加快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步伐。
眼看着一期投资3000万元的厂房不够用了,卢磊谋划着扩大生产规模,二期投资1.4亿元的厂房正在建设中。“我们将建设一个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二期厂房预计明年年底投产,届时将能设计研发出更多的秸秆新产品。”
在高荣看来,用秸秆纤维做原料制作的产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主要在于其兼顾健康和环保双重需求,在自然环境中可降解,是符合当下环保理念的。
生产加工相框、画框、木制品、工艺品等,是淮北市莱博特相框制造有限公司的“拿手绝活”。“我们坚持以创新求得发展的经营理念,利用秸秆做成的板材作为原料,设计、生产、加工出各种产品。”公司工作人员刘耀华说,该公司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据杨增权介绍,安徽省将紧扣“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农业减碳、固碳功能,提升农业碳汇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力争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5%。
“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透视出我国各地做活秸秆文章的决心和努力。”彭飞表示,这些生态、绿色、环保、自然等要素融合的秸秆产品,不仅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而且助力实现政府增税、企业增利和农民增收,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应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出台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并采取一系列配套举措,既要让秸秆有更多合适的去处,也要提倡更加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为碳减排作出自己的贡献。
12月17日,蓝冠登录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与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陕西榆林召开化工行业5G应用研讨会暨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与会方表示,此次“化工行业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迈出了北京5G实验室与行业深度结合的重要一步,对于5G工业应用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蓝冠平台官网 董事长杨照乾致辞时强调,一直以来,陕煤集团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已构建了具有陕煤特质的“14N121”数字化战略体系。他表示,榆林化学顺应了能源革命、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希望榆林化学能立足联合创新实验室平台,协同仪综所、中国移动、华为等合作伙伴,充分总结凝练在建的5G+智能工厂应用场景,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为化工行业5G应用输出有价值的标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努力在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煤集团总经理助理、榆林化学董事长宋世杰表示,“化工行业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是榆林化学与仪综所、中国移动、蓝冠测速 华为长期实质性合作的结晶,作为流程行业的典型代表,化工行业具有系统控制规模大、安全生产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对通信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具有极高的要求,目前榆林化学正处于实施5G+智能工厂长远规划的关键阶段,化工5G实验室的建立对于榆林化学而言意义重大,他希望充分发挥榆林化学智能工厂丰富的应用场景,结合北京5G应用实验室已有的成果和技术,以榆林化学为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为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高价值可复制的有效途径。
仪综所副所长王麟琨表示,北京“5G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以5G工业应用通用需求分析、基础标准制定、关键设备研制、测试验证及技术落地应用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依托北京5G实验室已经发布了“5G工业应用白皮书”,制定了“5G工业应用规范”和“5G工业验收规范”国家/团体标准,研制了具有场景仿真功能的5G工业综合测试床,承担了多项5G工业应用质量保障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已初步具备5G应用战略咨询、5G工业终端测试、工业5G网络性能验收评估等核心能力。化工5G实验室的建立是北京5G实验室在行业的重要延伸和支点,对5G技术的行业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仪综所所长欧阳劲松指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需要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应用,为此,仪综所联合中国移动、华为于2019年成立了北京“5G工业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他强调,5G在工业中的应用一定要重视技术先进性与企业实际效益的平衡、5G技术与工业技术及其它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切实追求智能制造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此次化工行业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是多方共同发力深入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良好平台,不但贴合了陕煤集团“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治理化、数据价值化”的发展思路,更迈出了北京5G实验室与行业深度结合的重要一步,将北京5G实验室研究的基础标准和通用技术在应用场景中进行充分验证与迭代优化,对于5G工业应用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刚表示,中国移动将全面助力化工行业建设,加速打造“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驱动化工行业治理数智化转型。
榆林化学、仪综所、中国移动、华为四方表示,将充分发挥北京5G实验室的基础标准成果与技术优势,以榆林化学全球在建的煤化工项目为契机,面向化工行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多方互补优势,探索形成一种5G应用-标准先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5G工业深度融合应用发展的创新模式,为化工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5G行业应用的高性价比方案,推动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19日9时17分,蓝冠平台官网 国家能源集团宁煤煤制油分公司今年产出油化品405万吨,这个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建成投产以来首次达到设计产能。
项目于2013年9月28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工建设,这是世界石油化工及煤制油化工行业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化工项目。
2016年12月28日,蓝冠登录 项目A线建成投产并产出合格油品,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继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后实现了间接液化百万吨级煤制油的工业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直接、间接两种工艺大型煤制油技术的国家;2017年底,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两条线全部投产;2019年整体负荷达90%,工艺指标合格率达99%以上;2020年开展装置建成后首次全深度大检修,消除影响装置运行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蓝冠测速 一次性实现双线满负荷运行,日产、月产连续刷新纪录;2021年油化品日产最高达到1.21万吨,月产最高达37.2万吨。
5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公司累计开展4轮次559项关键技改,持续攻克、解决影响安全稳定清洁运行“卡脖子”重大核心技术;先后对气化的关键路径和环节进行了5000多次革新,攻克了工艺设计不合理、联锁控制繁冗、粗煤气灰含量高等诸多问题;项目环保累计投资70亿元,有效解决大气、污水和固废排放难题。
大型煤炭间接液化系统集成及清洁运行成套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实现了装置安全稳定清洁运行,项目成套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前不久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